您好, 湖北文旅洈水集团有限公司 !
集团要闻.NEWS CENTER
文章来源: 本站编辑 更新时间:2021-01-20 11:06:18   浏览次数:

       欣闻松滋市委宣传部、湖北洈水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举办“洈水大坝精神”征集活动,我们对松滋市委、市委宣传部高度重视“洈水大坝精神”的挖掘和弘扬深感钦佩!

       去年12月,我们在荆州市委党校科干班学习期间,组成课题组到洈水大坝实地深入调研,撰写了5000多字的调研报告《不能忘却的洈水坝精神》(该文已发表在荆州市委主办的《荆州纵横》2020年第7期上),并得到了市委常委、市委秘书长蒋鸿的充分肯定。

       我们课题组将“洈水大坝精神”概括凝练为16个字,“忠诚担当·拼搏奋进·无私奉献·科学发展”。

       1、执政为民、造福一方的忠诚担当精神,是洈水坝精神的灵魂。(地方党委和政府层面)

       2、战天斗地、敢于胜利的拼搏奋进精神,是洈水坝精神的精髓。(普通共产党员层面)

       3、不畏艰辛、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,是洈水坝精神的核心。(松滋、公安、澧县十万筑坝群众层面)

       4、尊重自然、生态优先的科学发展精神,是洈水坝精神的落脚点。(洈水库区管理者层面)

       “洈水大坝精神”表述语的诠释

       弘扬洈水坝精神,有利于提振中华民族精神,加强思想道德建设;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气息;有利于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。同时,能够激发地方党和政府组织开展宣传教育、艺术创作、景点开发的灵感。

       洈水坝精神以忠诚担当为立足点,以拼搏奋进、无私奉献为核心,以科学发展为导向,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,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。今天的洈水坝,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,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。

       供稿人:

       张怀俊,荆州教育学院培训处处长

       徐滔,松滋市政府办公室党组成员、副主任

       赵士明,松滋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书记、主任

       陈建勇,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副处长

       指导专家:

       李玉邦,中共荆州市委党校常委副校长

       侯礼文,中共荆州市委党校校委委员

      

        附件:《不能忘却的“洈水坝精神”》


不能忘却的“洈水坝精神”

荆州市委党校课题调研组

 

       “北有红旗渠,南有洈水坝”。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(今林州市)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,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,被誉为“世界第八大奇迹”,目前已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,列入《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》,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,如今的红旗渠已经成为全国红色教育的一张靓丽名片。  

       而同时期在湖北松滋建成、同样具有艰苦创业精神的洈水水库工程却鲜为人知。为弘扬和传承洈水坝精神,荆州市委党校2019年冬季科干班课题调研组进行深入调研,以不能忘却的“洈水坝精神”,告慰湘鄂两省五县十万建设大军的艰辛付出。

       一、洈水坝工程的实践是洈水坝精神的现实基础

       洈水,古称油水,因其水流入公安县油江口而得名。后称洈水,因水中有镇河山“洈山”而得名。洈水纵横鄂湘两省五县二十多个乡镇,是松滋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。

       新中国成立前的洈水河,就像一条凶恶的大蟒,蜿蜒在200里山谷间。每到发水季节,洪水泛滥,冲毁良田,淹没村庄,倒塌墙屋。如逢暴雨,山洪汹涌,下游近30万亩的湖区洪涝成灾,百姓无家可归。然而,洈水沿岸丘陵岗地,年年又缺水干旱,人畜饮水十分困难。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:“一天大雨淹了田,五日无雨旱冒烟,十年就有九不收,拖儿带女逃荒年”。因溪水的涨落频繁,使下游10万亩的王家大湖杂草丛生,钉螺繁殖,血吸虫病害也十分严重。有时水、旱、病三灾并发,给沿流域数十万人民带来苦不堪言的灾难和危害。所以,人们称此河流为危害人民的“危水”。

image.png

       新中国成立后,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洈水周边的百姓。

       为解决水患,上世纪50年代,经过地质水利调查,中共荆州地委决定在洈水中流段筑坝建库。洈水水库于1958年动工兴建,经过20余年艰苦卓绝奋斗,于1980年正式竣工。

为解决水患,上世纪50年代,经过地质水利调查,中共荆州地委决定在洈水中流段筑坝建库。洈水水库于1958年动工兴建,经过20余年艰苦卓绝奋斗,于1980年正式竣工。建成后的洈水枢纽工程由主坝、南北副坝、木匠湾、孙家溪溢洪道、发电站和三条干渠等构成,融九大功能于一体,可吐纳1142平方公里的山川来水,总库容5.93亿立方米,灌溉面积52万亩自建成以来,累计拉蓄流量1000m3/s的洪水48次,向灌区供水46.81亿立方米,国家总投资2915.44万元,地方自筹403.4万元,群众投工3220.11万个,完成土石方2528.52万立方米。据测算,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1米、宽1米的墙,可绕行地球赤道一圈半。洈水水库的建成,有效保护了下游7个乡镇、25万人口、32万亩耕地和焦柳铁路、207国道的防洪安全。水库发电站总容量1.24万千瓦,年均发电4000万千瓦时,供电面积280平方公里。2003年省水利厅鉴定洈水大坝为三类坝,先后被国家水利部授予“部一级管理单位”“全国先进灌区”。

image.png

       洈水水库风景优美,湖中有岛,岛在湖中,群峰毗连,层峦叠峰,山水相依,湖光山色,被称为“水上迷宫”,有“楚南仙境千岛湖”之美誉。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亲笔题写“洈水风景区”,原中央政治局常委、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亲笔题写“楚南名胜”,对洈水风景和洈水坝精神给予高度评价。

       二、洈水坝精神的形成和科学内涵

       与红旗渠一样,洈水水库是中国共产党人大兴水利、造福人民的一个历史见证。这座被誉为“亚洲第一人工土坝”的水库大坝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,创造了战天斗地的人间奇迹,铸就了可歌可泣的“洈水坝精神”。

       第一,执政为民、造福一方的忠诚担当精神是洈水坝精神的灵魂。洈水水患,世代扰民。无止境的灾害,旧中国无法根治,人民群众梦寐以求治理洈水的夙愿无法实现。新中国成立后,党和政府心系人民,秉承“执政为民、造福一方”的担当精神,高度重视洈水的开发治理工作。1952年,在轰轰烈烈的荆江分洪工程鼓舞下,松滋县人民政府开始着手洈河改造。1954年冬,荆州地区行署组织劳力进行第2次洈河改造,但因大雪封冻而停工。1958年10月,经过充分考察论证,荆州地区行署成立施工指挥部,制定“上蓄下排,根治洈水”的综合方案,动工修建洈水大坝。一场历时12年(1961年因自然灾害影响而停工4年)之久、先后动用十万民工的筑坝工程就此展开。中国共产党人以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的责任和担当,入艰难之境,创未有之业,奠定了今天全面小康的盛世基业。

image.png

       文坤柱同志是街河市镇白果树村的连长。当年,在洈水大坝建设工地上,他有个响当当的外号叫“憨头连长”。他激情似火,总是带领连队冲锋在前。每次他都叮嘱工友把他的车装满再装满,每车都要装上200多斤。一天下来,他能推上20个来回。晚上开总结会的时候,营长慷慨激昂地说:“文坤柱同志当连长带头推土,一天得了20张红签,我们大家都要向他好好学习!”台下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。“以后一定还要加油干,不能给咱们连丢脸!”文坤柱举着20张鲜艳的红签,大声宣誓。一大批人民群众向文坤柱学习,继续发扬“憨头”精神,堤坝一天天地增高。

       中国共产党人凭借“集中力量办大事”的制度优势,坚持“执政为民、造福一方”的治国理念,紧紧依靠人民,发扬愚公移山精神,不怕苦不怕累,手挖、车推、肩扛,以战天斗地的主人翁精神,以变水患为水利的坚强信念,大干苦干,建成了亚洲第一土坝——“洈水大坝”,扼制住了长期危害人民群众的“恶龙”,创造了抵御自然水患、惠及湘鄂两省近百万人口的水利工程奇迹!当地群众用歌谣表达了心中喜悦和感激:

       根治洈水喜盈盈,十里工地传歌声。幸福人唱幸福歌,歌唱治洈大工程。

       共产党爱人民,党和人民心连心。领导我们修水库,建成一座聚宝盆。

       第二,战天斗地、敢于胜利的拼搏奋进精神是洈水坝精神的精髓。修建洈水大坝这样的浩大工程,没有重型机械,没有充足的财力,甚至没有基本的生活物资保障,各方面条件十分艰苦。但是,为了保护洈水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,变水患为水利,党和政府带领松滋、公安、澧县人民,不畏艰辛,众志成城,奋勇拼搏,取得了治理洈水的伟大胜利。

image.png


       在大施工期间,工地党委发动群众,依靠群众,开展了大规模的工具改革,利用库内、灌区的树木作原料,进行斗车化、轨道化、板车化等多项改革。因地制宜,使用木制手推独轮车在大坝推土效果良好。

       李天福同志是一名中共党员,曾担任松滋县原六泉乡乡长及松林大队书记。他的大儿子李章华听从父亲安排参加修建水库大坝。儿子从工地上回来反映,木轮的手推车既费力又颠簸,一趟推不了多少土。李天福记在心上,反复琢磨。他请木匠按自己的想法改造出一辆独轮气胎车,既省力又灵活。他在推土车的土框上加了一圈竹编的围子,这样运土量就大大增加了。工地上,李章华靠着父亲改造的这辆车,一次推土200多斤,工友们啧啧称赞。

image.png

       李先会,现居松滋市老城镇大堰头村三组56号。曾经参加过1974年的防护加固工程、增建木匠湾溢洪道、翻修坝坡、修筑大坝防浪墙等施工劳动,当年她只有19岁。由于家里父亲病弱、弟妹年幼,她主动请缨去工地。由于工棚离工地特别远,冬天天没亮就要赶赴工地。她的工作就是把一筐一筐的泥土,挑到8里以外的大坝下堆起来。一天下来,肩膀红肿得连衣服都脱不下来,脚肿得鞋子也穿不进去。但第二天一亮,她又和工友们一起有说有笑地出现在工地上。她从不喊苦叫累,连生理期也从不请假,大家都亲切的称她“铁姑娘”。

       洈水水库是在三年自然灾害、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修建的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坚决响应党和政府号召,以崇高的政治觉悟大兴水利,凭着火一样的革命激情,凭着钢一般的革命意志,凭着敢于胜利的信心和勇气,奋勇拼搏,众志成城,终于筑成大坝,铸成丰碑。

image.png

       第三,不畏艰辛、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洈水坝精神的核心。在那极其困难的年代,粮油菜等生活物资十分短缺。据当时担任工地广播员的陈继芳同志回忆,工程指挥人员每人每月口粮指标是23斤,工地下力的人每月也只有35斤。由于物资匮乏,时常出现粮食供应不足的状况,蔬菜、食用油更是难以保证供应。为了保证工期,完成土方任务,工地人员忍饥挨饿、咬牙坚持。有民工发现,将红苕剁成小苕块与大米合在一起蒸成苕米饭特别好吃又饱肚子。指挥部就在八宝团开现场会,工程指挥长查远澄同志亲自主持,推广他们的“苕米双蒸饭”,大家觉得很可口,吃得很开心!

       松滋市涴市中学退休教师刘英同志为我们再现了当时的艰苦情形。那个时候工棚都是用茅草临时搭建的,民工都是把被子铺在稻草上,直接在地上睡的。有一天夜里下大雪,女工棚被大雪压垮了,所有女工全部挤到男工棚去睡,那真是人挨人、脚挤脚。那个时候,哪里还顾得上讲究?白天拼死拼活的做事,晚上一挨着被絮就睡着了,因为确实太累了。再说,那个时候人们特别上进,没有偷懒耍滑头的,都怕第二天做事落到别人后面了。

image.png

       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,他们坚持每天凌晨4点起床,晚上11点才收工。还有人上夜班,直到第二天早上9点才收工。就连除夕,他们也是在坝上度过的。

       生活条件虽然非常艰苦,但工作起来团结友爱,不分彼此,精神上也很愉快。工地上到处红旗招展,劳动号子此起彼伏,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。指挥部通过广播宣传先进典型,传播好的经验,鼓舞大家斗志。比如,播放激昂的革命歌曲、宣传“铁姑娘队的工效超过男同胞”、传唱十要十不要的“打硪号子”和劳动歌谣等。其中,有一首在工地广为传唱的歌谣特别鼓舞人心:

       洈河洪水如大蟒,发水季节逞凶狂,稻棉无收家园毁,百姓困苦泪汪汪。

       水利工地战旗红,十万雄师建奇功,昔日大禹治大水,今日群英博苍龙。

image.png

       随着1960年春节临近,天气寒冷,年关将至,人心思家。可是大坝已经初现雏形,要不要趁热打铁及时截流就成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。如果不截流,随着上游水位上升,很有可能冲毁已经筑起的围堰,对下游的危害更大。地委开会讨论,同意截流。工地党委决定1960年2月2日(正月初三)上午截流,4万民工统一在工地过春节,所有干部不准请假。2日上午8时,截流战斗打响。工地上红旗招展,人山人海,一片紧张繁忙的景象。随着指挥长一声号令,500名身体强壮的精干小伙子,每人肩扛一条石磙,跳进刺骨的冰水中,在上游筑起一道“人墙”,拦住河水。各路民工迅速将准备好的土石源源不断地送往龙口。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,大坝终于合拢成功。

       当人们把在刺骨的冰水里浸泡了3个多小时的英雄们拖上岸时,他们一个个冻得嘴角乌黑、浑身僵硬,有的已经神志不清,但他们一直相互鼓劲,咬牙坚守岗位,没有一个中途退却。岸上的人们有的迅速点燃柴火、围成人墙为英雄遮风取暖;有的抱出棉被、脱掉棉衣,疯了似的扑向英雄,含着眼泪呼喊着英雄的名字不让他们昏睡过去,直到他们的身体逐渐暖和起来……

image.png

       当我们现在享有改革开放带来的获得感、幸福感的时候,可能无法想象当时的艰难困苦,难以体会筑坝人的辛苦付出。但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,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惊天地、泣鬼神的英雄壮举,不能忘记他们艰苦奋斗、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,把他们的精神转化为新时代创新创业的无穷力量,为绘就“万里长江、美在荆江”新画卷而努力奋斗!

image.png

       第四,尊重自然、生态优先的科学发展精神是洈水坝精神的落脚点。洈水大坝的建设过程,就是遵循自然规律、因势利导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过程。洈水建库前及建成初期,水库四周荒山秃岭,满目疮痍。1970年,时任湖北省副省长夏世厚来洈水视察,形容当时的水库面貌为:钢盔帽、癞痢头,杂乱无章。从1972年起,水库职工在老书记贡福珍(原松滋县副县长)的率领下,自力更生,造林绿化。每年正月初三上班就开始栽树,几十年如一日,常年坚持。今天,依托洈水大坝而兴的洈水森林公园总面积52.8平方公里,森林覆盖率达80%以上。

       前人栽树,后人乘凉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努力,洈水水患得到了彻底的根治,昔日毁屋夺命的“危水河”,如今变成了发家致富的“聚宝盆”;过去灾害连连、民不聊生的穷山恶水,现在变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“风水宝地”。目前,省鄂旅投已在洈水启动总投资55亿元的洈水特色运动小镇建设。项目以户外运动为主题,结合洈水自然山水以及荆楚风格的建筑特色,建成后将成为集运动休闲、旅游购物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,全面带动洈水乃至松滋、荆州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。

       如今的洈水水库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荆楚大地。波光粼粼的湖水、迤逦葱郁的小岛,向游人展示出一幅盛世安澜的美丽画卷,让周边人民享受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态福祉,完美地诠释了洈水筑坝工程“尊崇自然、绿色发展”的科学精神。

       三、进一步传承弘扬洈水坝精神的思考

       历经天华成此景,人间万事皆艰辛。在半个多世纪的拼搏奋斗中,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洈水水库的生态旅游功能日益凸现,它的修建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松滋及邻县人民的生存条件,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,而且孕育产生了伟大的洈水坝精神。

       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,弘扬洈水坝精神有利于提振中华民族精神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,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;有利于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。洈水坝精神以忠诚担当为立足点,以拼搏奋进、无私奉献为核心,以科学发展为导向,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,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。今天的洈水坝,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,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。如何进一步弘扬和传承“洈水坝精神”,需要全社会多方努力,我们课题组提出两点建议:

       尽快建立“洈水坝精神”教育基地。以现有主坝为背景,设计修建洈水筑坝纪念碑;修建“洈水坝精神”纪念园,设计有洈水筑坝工具展厅、洈水水库三维模型、500勇士及筑坝民工雕塑展厅、“洈水坝精神”人物展厅、“洈水坝精神”互动文字展厅、“洈水坝精神”筑坝体验厅、“洈水坝精神”史资陈列厅等;向国家水利部申请建立洈水水情教育基地。

       广泛开展“洈水坝精神”宣讲活动。充分利用电视、报纸、网络媒体广泛宣传“洈水坝精神”;成立洈水筑坝亲历者、见证者宣讲团,对青少年开展“洈水坝精神”宣教活动;编制“洈水坝精神”校本教材,在中小学广泛开展“洈水坝精神”教育活动,让“洈水坝精神”入脑入心;组织艺术专家凝练编制歌颂洈水坝精神的艺术作品。比如,《洈水魂》《洈水情》《洈水颂》等歌舞剧、电视剧、话剧、地方剧、民歌,制作洈水坝精神纪录片。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,打造地方艺术品牌,形成当地旅游项目的艺术作品系列,增强旅游吸引力。

 

       (作者系荆州市委党校2019年冬季科干班调研组,此文发表在2020年《荆州纵横》第 7期)

       课题组长:李玉邦  侯礼文  

       课题成员:徐    赵士明  张怀俊  陈建勇 

       联系人:侯礼文   电话:138 7234 4990